1989年11月9日这一天,是邓小平正式退休的日子。
他像往常一样准时吃过了早饭,站在窗前欣赏外面的景色。
带着寒意的秋风扫过了北京城,冬日的雪花也迫不及待地提早降下打湿了路面,邓小平嘴里不住地感慨道:“这雪下得不算小呀,北京正需要这一场雪嘞。”
下午四点,邓小平最后一次去到人民大会堂,他和中央领导们一一握手,郑重地对自己的政治生涯做了最后的告别会议,从此远离政治舞台,回家过上了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。
这一天,为了欢迎一直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邓小平回归家庭生活,全家人整整忙活了一个下午,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。
邓小平
到了吃晚饭的时候,邓小平的四个孙子孙女一齐跑到他跟前,送上了一张四人亲手制作的祝福贺卡,轮流亲爷爷的脸。
三岁的邓卓棣噘嘴亲吻爷爷的脸,邓小平笑得合不拢嘴。温情的一幕,被相机保存下来。
那时候,或许连邓小平自己也想不到,自己怀抱着的小孙子,竟然会和自己一样走上从政道路,甚至还将自己的打桥牌爱好变成了他的终生事业。
低调的小邓书记
2014年,广西平果县来了一位十分受群众欢迎的“小邓书记”,邓卓棣。
一开始,邓卓棣给群众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他的才干,而是清秀的长相和挺拔的身材——在那个年代,这都属于城里人独有的特点。
邓卓棣的确是在城市长大的,但让群众们有些意外的是,他身上却没有城里人的娇贵。刚来到平果县,邓卓棣就直接下了基层,在三合村龙怀屯当了三天的“屯长”。
三天里,从小到大没干过一天农活的邓卓棣穿着雨靴,顶着烈日,在试验田弓腰驼背地除了三天草,每天一干就是数个小时。挥汗如雨的认真模样,给老屯长李柏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三天的屯长体验生活结束,邓卓棣从不为自己叫苦叫累,只是连连感叹自己从前竟然不知群众、基层要吃这样的苦。
为了提高整个屯子的收入,邓卓棣召集全屯27户人家召开了一次会议,提出了发展农家乐项目的设想。但镇政府领导认为这里地方偏远,也没有吸引游客的独特美景,因而否定了这个提议。
被否定后邓卓棣也不气馁,又提出了种植火龙果的方案。他头头是道地给李柏忠分析,种火龙果成本低,也可以赚钱。
在他的提议下,龙怀屯放弃不挣钱的玉米,十五亩试验田改种火龙果,果然收获颇丰。
离开龙怀屯的时候,全屯的人都依依不舍地前来送行,邓卓棣郑重地和每一位村民握手告别。
后来,邓卓棣被任命为平果县副县长兼新安镇党委书记。新安镇是平果县重镇,因为距离县城只有五公里的距离,因此常常要接待自治区、市领导的检查以及各路媒体的采访。
邓卓棣为人温和有礼,从不拍着胸脯夸夸其谈,他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更是有目共睹。
无论是百姓还是政府工作人员,只要打电话或者当面同邓卓棣提出,他都会认真倾听,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,因此给平果县的百姓们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,大家都夸他尽职尽责,知识渊博。
工作中,邓卓棣鲜少提到自己的家庭出身,因此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家庭背景。
直到2014年五月份,《右江日报》在一篇报道中提到了邓卓棣是“中国第二任领导集体核心老邓书记的孙子”,邓卓棣的神秘身世才终于被揭开。
原来,邓卓棣是邓小平唯一的孙子,平果县的群众知道此事后惊讶不已。
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来自于中国曾经最有地位家庭的人,没有在外借用爷爷的名声为自己谋方便,反而主动下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,身上没有沾染一丁点属于精英阶层的傲慢。
邓卓棣之所以如此,和邓小平传下来的家风密不可分。
从来都是中国人
邓小平对晚辈十分疼爱,无论在什么时候,无论多忙多累,只要看到孙子孙女,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。
他思想十分开明,平时在家里也讲究民主平等,不搞普通家庭那一套“家长特权”。
他唯一的特权就是在见到活蹦乱跳的孙子孙女时,掏出一个饼干盒发发糖果和饼干。
四个孙子孙女都是在邓小平身边长大,但从没听过他像其他老人一样唠叨那些孩子似懂非懂的大道理,总是以夸奖为主,几乎从来不责备他们,也不和他们讲什么大道理。
每当孩子们犯了错担心被父母批评时,都会想到找爷爷当“保护伞”。
但曾经也有一件事情,让邓小平有些苦恼,那就是四个孙辈没有一个人姓邓,这是怎么回事呢?
这并非是由于什么家庭矛盾,而是出于对孙辈生活的考虑。邓家一门都是低调行事的人,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的家世,所以在给第三辈取名的时候所以干脆就不姓“邓”,这样可以省去了不少的麻烦。
原本邓小平没有觉得不妥,可渐渐上了年纪的他却因此有些伤神。晚年时,他想到后辈没有一个姓“邓”,心里有些失落,惆怅地对家人说出了这句话:
“哎呀,我们家总得有一个姓邓的吧,一个姓邓的孩子都没有……”
家人意识到这件事让邓小平有些伤心,不忍看他因此难过,便把邓小平最小的孙辈也是唯一的孙子“卓棣”的名字改成了“邓卓棣”,以宽慰邓小平的心。
“邓卓棣”这个名字如同一个无形的纽带,将他和爷爷邓小平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,指引他在冥冥之中走上了爷爷一样的道路,拥有和爷爷一样的人生志趣。
邓小平对邓卓棣疼爱有加,就连1992年南方视察时也将他带在身边片刻不离。
邓卓棣的出生,曾经给邓小平带来了不小的“麻烦”,因为他出生于美国。
按照美国相关法律规定,无论孩子的父母是什么国籍和身份,在美国国内降生的孩子都属于美国国籍。
很多人便因此断定,在美国出生的邓卓棣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取得了美国籍。
邓小平与幼年邓卓棣
一个伟大中国革命家的后代竟然是个美国人?舆论发酵得厉害,铺天盖地的质疑之声如洪水向邓小平打来。
事实却并非如此,邓卓棣出生美国并非是邓小平计划的。
邓小平曾经留学法国,在留法期间学到了许多国内学不到的东西,眼界和知识储备都有很大提升。
等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后,邓小平非常支持他们到外国去深造学习。正是在他的鼓励之下,小儿子邓质方才到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学习量子物理攻读博士学位。
学习期间,邓质方和同学小刘相识相恋并结婚,才在美国生下了邓卓棣。不过,邓质方从没想过要把孩子变成“美国人”。
作为红色革命家的儿子,他血液中流淌的是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,绝不会想将自己的孩子变成“美国人”。
于是邓卓棣出生后,邓质方立马向中国大使馆申请了中国护照,给了邓卓棣一个“中国身份”的证明。
拿到中国护照不过一个月,邓质方夫妇又带着邓卓棣回到国内,将其送到了邓小平的身边。
邓小平与幼年邓卓棣
对于此事,邓小平也曾有过坚定地回应:
“我们家绝对不会拿外国护照,我们家人也一定是中国人!”
邓小平对祖国的爱凝聚在代代相传的家风之中,在无形中影响了邓卓棣的一生。让他在强烈爱国心的召唤下,走上了和爷爷相同的为人民服务道路。
家风的传承
邓卓棣从小非常聪明,高考考入北大法律系学习,2007年顺利从北大毕业后进入美国杜克大学进行攻读法学硕士学位。
邓小平与童年邓卓棣
在美留学期间,邓卓棣获得了到伟凯律师事务所的工作机会,形容他是青年才俊社会精英一点也不夸张。
出身不凡且学习能力出众的邓卓棣,并不渴望站在聚光灯下被众人审视,他人生的很多时间都在躲避追寻他踪迹的闪光灯,躲避“邓小平孙子”这个身份给他带来的关注和讨论。
他尽力让自己过着普通的生活,像平常人一样按部就班地度过一生。然而“邓小平后代”的出身注定使他不会平凡,尽管他不愿意,闪光灯仍然照在了他的身上。
29岁时,邓卓棣到任广西平果县。该县,正是他的爷爷在革命年代和战友们一起发动领导百色起义的地方。
1929年到1930年,为了完成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,邓小平在广西右江地区和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。
他和张云逸、李明瑞等成功发动并且领导了百色起义,还创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,取得了不俗的革命战果。
革命期间,邓小平曾经五次途经或进驻平果,从此对平果这片土地有了深厚的缘分。
广西山川秀美,风景如画,矿产资源更是十分丰富,素有“有色金属之乡”的美称。桂西北的铝土矿矿藏量更是居于全国之首,广西人民巴望着可以通过采铝矿致富,可这条道路致富之路却屡屡受阻。
一些铝业言之凿凿地断言,广西平果的铝矿根本不能用来炼铝,再加上广西本就是荒凉偏远之地,又有战争的影响,这里的铝矿开采价值就这样一直被人忽视了。
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,原本应该靠着价丰富优质的矿产资源建设家乡、过上幸福生活的广西人民依旧只能捧着金饭碗吃糠咽菜,忍受着贫苦生活。
邓小平一直没有忘记广西人民,新中国成立之后,他曾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的问题。
1986年,邓小平和王震亲自到广西调研,听取了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、田纪云关于平果铝等项目的准备情况汇报之后,他坚定地下达了指示:“广西平果铝要搞!”
“广西平果铝要搞!”当这句话传到广西地区时,当地百姓无不欢欣鼓舞,热烈拥护着这一伟大的决定。
很快,平果铝项目就被定为国家“七五”计划重点工程之一。政府也迅速开展起了各项筹备工作。
1991年5月7日,平果铝一期工程“千呼万唤始出来”,在广西人民的翘首期盼中正式开工。
没过多久,平果铝被打造成了成为中铝集团标杆企业,让平果县终于彻底摆脱了长久的贫困,迅速成长成“财政大县”,地区的人民也就此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。
或许是命运的安排,几十年后,邓小平的孙子邓卓棣又带着新的使命来到平果。
邓卓棣的工作干得十分出色,大家有目共睹。
海外求学经历让使得他拥有了更加开拓的事业和思维方式,而白领的职场经验赋予了他更多高效的沟通技巧,在具体的工作安排和待人接物上他无一不是做得尽善尽美。
邓卓棣从不在人前提自己和邓小平的关系,这种低调颇受人称赞。而知道他身份的群众和同事也将他保护得很好,网站和公告上几乎从没登出过他的个人照片。
作为开国元勋的后代,邓卓棣难免会感到身上担着的沉重压力,他曾直言不讳地表达了“邓小平”这个名字带给自己的压力。
2016年,邓卓棣卸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委副书记后,外界也一直非常关注他的动向。那么他如今又在做什么呢?
祖孙俩的共同爱好
其实,邓卓棣不再从政之后,把心思都放到了一项运动——桥牌上。2017年,邓卓棣担任起了北京市桥牌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,而这也离不开爷爷邓小平对他的影响。
20世纪20年代,邓小平在法国留学时接触到了桥牌,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项需要严密推理、精确计算和准确判断的活动。
对于工作繁忙的邓小平来说,打桥牌是一种最佳的休息方式,因为只有在打桥牌的时候,他才能忘却外界的一切烦扰,专注眼前,紧绷的神经才会彻底松弛下来。
邓小平的桥牌水平很高,有一次参加文津俱乐部举办的老同志桥牌邀请赛,竟然出奇制胜将对手打了个0比20。
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还曾经这样说,如果邓小平参加桥牌比赛,一定能成为世界级的大师。
1981年,邓小平得到了世界桥牌协会颁发的桥牌荣誉奖;1989年,世界桥牌联合会又向邓小平颁发了金奖。
1994年10月1日,国庆节那天晚上,是邓小平人生中最后一次玩桥牌。
那时,他已经九十岁高龄了,双手几乎已经不能灵活捋顺纸牌,只好由女儿邓楠代劳。
那天邓小平听到外面天空热闹燃烧着的烟花,还没有打满完整单元便放下纸牌走了出去。
邓小平的桥牌生涯戛然落幕,新的游戏篇章在孙子邓卓棣的身上翻开了。在邓小平身边长大的邓卓棣从小耳濡目染,对桥牌也十分感兴趣,很小就学会了桥牌这项智慧高雅的运动。
大学期间,邓卓棣又在兴趣的驱使下进入了银地桥牌俱乐部的青年队选手,并且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
2017年,邓卓棣就担任起了北京市桥牌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,将爷爷最喜爱的活动做成了自己的终身事业。
最让邓卓棣感到遗憾的是,他虽然从小一直看爷爷打牌,却几乎从未和爷爷在桥牌游戏中切磋切磋。每每想到这里,他都深以为憾。
后记
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
作为一代无产阶级更名家,邓小平和其他共产党人一样,经历了中国最危险的时刻,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,将中国从积贫积弱、任由列强欺凌践踏的泥淖中托了起来。
他们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,却终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。
老一辈退场,该由谁来接棒?邓卓棣已经给出了答案。
中国需要的是传承了红色革命精神的新鲜血液。
从邓小平到邓卓棣,不只是一个家庭家风的传承,更是年轻一代对中国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传承。
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传承,中华民族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,中国才能一步步走向繁荣,实现民族和国家的伟大复兴。
0 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