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敏洪总爱干大事。
不久前,他现身淘宝,分享大学生学习成长规划,由此开启新东方淘宝教育直播之路。
他说未来要努力把时间用在更能让自己开心、愿意全身心投入的事情上。
仅仅一个月,他就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——淘宝教育主播。
果然,他最喜欢做的,还是那件事。
一直以来,俞敏洪被公认为是“传奇企业家”,而且是极特殊的一位。
中国自古有“士农工商四民”的思想,而俞敏洪集士农商于一身,既是文化名流,又是农民子弟,还是商界大佬。
这三种身份,使他对贫困和艰辛有更深刻的体会,也使他哪怕纵身商海,也总有一份家国情怀。
俞敏洪曾说过,自己一以贯之的,就是希望能激励和帮助挣扎在困境中的人。
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,无论是文人、农民,还是商人,他都在坚持以己之力,助人渡河。
在各种标签之下,俞敏洪,始终是一个摆渡人。
1
同行者的摆渡人
1962年,俞敏洪出生于江苏江阴一个普通农村家庭。
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,当时人们最大的指望就是能吃上饱饭。
有时谁家实在揭不开锅,俞敏洪的母亲李八妹就会把自家的米送过去。
刚开始俞敏洪不理解,问母亲,明明咱们家不够吃,为什么还要给别人呢?
李八妹告诉他,自己家人少,大家省点,想想办法总能熬过去,邻居家人多,会饿死的。
这些经历让俞敏洪从小就明白了:众人拾柴火焰高,做人做事,不能只顾自己,还要懂得成就别人。
“摆渡人”俞敏洪从此上线了。
18岁时,他考入北大。
从穿着布衣、挑着扁担走进学校开始,他就包揽了宿舍卫生,打扫、拖地、打水,乐此不疲地干了几年。
一旦手头省出了钱,他就请同学们下馆子,改善伙食。
靠着热心肠,成绩排名倒数的俞敏洪在同学圈赢得一个口碑:老实可靠的好人。
1993年,俞敏洪创立新东方。借着出国浪潮的东风,短短2年时间,学员从0发展到1.5万。
这一切让他真切地感受到,一个波澜壮阔的教培时代来了。
他想起北大的老同学,如果可以一起干,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。
于是,俞敏洪买了一件“钱味儿”爆棚的翻毛领皮衣,揣着一堆美元,踏上了去美国的旅程。
那一年,音乐系毕业的徐小平早已放下歌唱的梦想,埋头奔波在刷盘子、送外卖的现实中。
故友相见,他激动不已地给俞敏洪唱了自己写的歌。
俞敏洪听得心潮澎湃。
他热泪盈眶地告诉徐小平:“你回国吧,你缺什么我给你什么,你要是想搞唱片,我给你30万搞唱片。你没地方住,就来住我家,你要是不想搞唱片,你就来新东方,我们一起干。”
彼时,“摆渡人”俞敏洪的账户上总共也就30来万。
徐小平立马卷铺盖回国了。
半年后,老班长王强也回国了。
王强是个实在人,他见到俞敏洪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:如果有一天我和徐小平做得比你好,你能接受吗?
俞敏洪呆愣了一会儿,不容置疑地回答,“让你们回来就是想让你们成为百万富翁、千万富翁。”
他按照合伙制的方式,重新划分新东方的业务,和徐小平、王强三分天下。俞敏洪负责考试培训,徐小平负责移民留学,王强负责实用英语。
新东方以三足鼎立之势,进入滚雪球式的爆发期。
然而,矛盾也开始爆发了。
新东方是俞敏洪一个学员一个学员做起来的,俞敏洪上课,老婆收钱,后来学生多了,就拉母亲和亲戚来帮忙,从夫妻老婆店变成家族企业。
留学归来的徐小平和王强,对这种土八路式的家族管理十分排斥,俞敏洪也深感新东方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管理改革。
但怎么改?三个人都没思路,于是每天吵架,从股份改革一直吵到新东方上市。
上市后,徐小平套现40亿,离开新东方。随后,王强离开。
后来,徐小平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,他曾做过一个噩梦,梦见俞敏洪不带自己玩了,他哭着从梦中惊醒。
在他心里,俞敏洪依然是那个载他飘洋度海、改变人生的精神领袖。
俞敏洪曾说过:新东方就是一座山,他关注的是这座山能不能给爬上去的人带来尽可能宽广的眼界,至于他们会在山上待多久,这不是他所关注的。
从1993年至今,新东方有200多个老师出去创业,还有100多个创业失败后又回到新东方。
很多老师都是在新东方做着做着,觉得干教培不错,就出去单干了。
有些人担心俞敏洪会介意,跑去问他:“我想去创业你同意吗?”
俞敏洪豪情万丈:“当然同意,我当初不就这么干出来的吗,你去干,干不成,你再回新东方。”
他甚至问他们:“你缺钱吗,缺钱告诉我一声。”
这话,和当初对徐小平说的如出一辙。
经历过散伙之痛的俞敏洪,仍然不改他摆渡人的古道热肠。
2
学员的摆渡人
俞敏洪最喜欢别人叫他老师。
小时候,村里最受尊敬的人,就是“先生”。
俞敏洪两次高考落榜,后来母亲听说县里有个“先生”教出了一个北大学生,就让俞敏洪跟着“先生”学,最后果然也考上北大,人生逆袭。
教育能让人走出农村,改变命运,俞敏洪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点,也从中找到人生的方向。
他曾问自己,如果一辈子只做一件事,要做什么?
最后得出的答案是:以一己之力,帮到需要帮助的有志青年,改变命运,实现理想。
出于这样的信念,新东方从创立初期就把“人的成长”作为教学目标,俞敏洪希望新东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成绩的提高,还有心灵和人格的成长。
为此,他要求所有老师除了授课,每个月还要做公开演讲,培养快乐教学和励志教学的能力,鼓励学生从绝望中寻找希望,努力实现理想。
90年代初的时候,学习条件还很艰苦。
空调还没有普及,夏天的时候,一个教室坐400多个学生,40多度的酷热让人汗流浃背、头脑发昏。
到了晚上,北京电力不足,经常突然断电,有些学员坐两三个小时的车赶到教室,却没法上课。
为了坚持学习,俞敏洪想办法找到制冰厂,从厂里拉上大冰块,每个教室放上十几块,装在大盆里。谁热得受不了,就拿毛巾去沾点冰水,搁身上舒服一会儿。
为了解决照明的问题,在教室配上十几个灭火器,然后给学生每人发一根蜡烛,一到断电,几百个学生点燃蜡烛,在烛光中继续学习。
后来很多人都说,只要想起在新东方的这些时光,就觉得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。在他们心里,俞敏洪教会他们的,不仅仅是英语,还有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2006年,新东方在美国上市。
俞敏洪却很快发现,自己陷入了利润和质量的巨大矛盾中。
要利润高,就得快速扩张。要教育质量高,就得注重老师的培养,多发工资,多投入费用在教学上。
俞敏洪想要的“细水长流”和资本推崇的“翻番”之间,似乎没有解药。
这让他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,很长一段时间,晚上甚至要吃4片安眠药才能入睡。
最痛苦的时候,他曾站在20楼的窗口,想要纵身一跳。后来一个人跑出门,在零下30度的马路上走了4个小时。
他曾多次坦言,自己奋斗十几年,最后要了一个并不想要的结果。
他甚至想把新东方彻底放掉,重新去做一个小而美的学校,请一群最精英的老师,给他们最高的收入,一起为学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。
然而,世事变迁,还没等俞敏洪实现理想,更大的困难就来了。
2021年7月,双减政策推行,教培时代坍塌。
巨头新东方遭遇重创,市值跌去百分之九十,营业收入减少百分之八十,6万员工被迫离开。
60岁的俞敏洪在一场暴风雨中只身走进北京奥森公园,一边狂奔,一边大笑,一边大笑,又一边大哭,直到暴雨戛然而止,内心归于平静。
他拿出新东方压箱底的备用金,退学费、退教学点、给员工支付辞退费,加起来近200亿。
又发起内部捐献活动,把8万套崭新的课桌椅,一车一车拉去乡村学校,至少投入了1个亿。
有人高呼俞敏洪体面,也有人说他不值得同情。
对俞敏洪而言,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,他想的是哪怕新东方倒了,也要像一棵树一样,做点有用的事。
树,活着的时候,给人绿色和阴凉。死了,可以变成火,温暖世间,这就是俞敏洪的理念,“无论如何要让自己有点儿用”。
这个被公认为“2021年最惨企业家”的人,以一种近似悲壮的姿态,再次呈现了摆渡人的底色。
3
乡村的摆渡人
俞敏洪会把崭新的课桌椅捐献给乡村学校,其实是他必然会做的事。
因为他对乡村的关注不亚于对新东方。
走出农村的他特别敬佩张桂梅,以一己之力通过教育让孩子们走出贫困的循环。
每年,他会资助2000个贫困孩子,还带着500个教师志愿者,与500个孩子一对一长期帮扶。
为了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,他跑到最贫困的西南、西北农村考察,目睹了乡村教师的薄弱。
教师强则学生强。俞敏洪在新东方打造了一支志愿者队伍,每年奔赴农村手把手对老师进行教学培训,15年培训了4万多老师。
线上平台成熟后,他开始利用互联网为100多个贫困县的100个中学提供远程教育,将新东方的优质资源输送给偏远大山里的孩子。
他甚至还拍起了电影。
去年,俞敏洪听说有一群孩子通过打篮球走出了大凉山,非常感动,投资把他们的故事拍成了电影《黑鹰少年》,希望可以鼓励贫困学子努力奋斗。
除了乡村教育,农业也是他的心上事。
俞敏洪曾说,如果当年没考上北大,自己应该会成为一名农民企业家,带着村民们发展新农业。
这或许是“东方甄选”很快上线的原因。
用新东方的力量,做点农业方面的事,其实是俞敏洪早就在考虑的事。
几年前,他出差遇到一个种大蒜的农民,以前一斤大蒜能卖10块钱,现在只能卖2块钱,白白辛苦了一年。
俞敏洪深受触动。他小时候就在田里种过地,知道农民如果卖不出东西,立刻就没了收入来源。
那时他就在想,如果能搭建一个平台,帮他们把大蒜卖到别的地方,是不是就能让他们不用亏钱了。
后来,他去甘肃考察时,当地希望他能帮忙把农产品推广到全国。
这让俞敏洪更加感受到,中国那么多农民,那么多好的农产品,却还停留在个体时代,没有品牌,没人打理,这中间的关键是缺少销售渠道。
俞敏洪在这次甘肃游记的结尾写道:“有时候,我们用尽一生,只为等到命中注定会来到的那一刻。”
2021年12月28日,也许就是俞敏洪等的那一刻。
那天,他终于干起了“发展新农业”的事,以博主身份在直播间卖农产品。
有媒体点名批评俞敏洪,搞教育的去卖农产品,就是不务正业。
身边人也不理解,农产品是个大坑,进去了就爬不出来,纷纷劝他不要做。
俞敏洪很坚持,他做好了亏5年的准备。
毕竟,销量看起来确实很惨,一场直播只有十几万销售额,有一次,甚至只有2个人下单。
直到半年后,董宇辉突然爆火,短短3天,在线观看人数突破10万,销量突破3000万,新东方股价翻番。
有农民企业家激动地告诉俞敏洪,终于有人能判断牛排的口感了。
全网也惊呼,干农业的俞敏洪,再次创造了奇迹。
然而俞敏洪却跟他的团队说,不用每天汇报销量,销量不重要,重要的是每一单都是好东西,都有人负责任。
相比短期的火爆,俞敏洪更在意能不能长久做下去。
或许是吸取了新东方上市的教训,干直播的俞敏洪对外宣称,东方甄选永远不收坑位费,因为拿人钱手软,很容易出现动作变形。东方甄选要把控制力留在自己手上。
现在,俞敏洪带领东方甄选,从直播间走进农田,和地方政府一起,帮助更多农村推广优质特产。
他心里那个“现代化农业”的梦想还在继续,他希望培养一批优秀的主播,打造一个强大的供应链系统,自营农产品,帮助农业走向机械现代化。
在农田长大的俞敏洪曾说:“如果现在让我回到出发点重新选择,我觉得回去当农民是最幸福的。
种100亩地,请个农学家,每天把自己种的农产品拉出去卖,可幸福了。”
有人说,看到俞敏洪做直播,感觉一个时代结束了,同时又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。
对俞敏洪来说,双减或许给了他一个回归的机会。他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,如今又回归农村,用他的方式,做乡村振兴的摆渡人。
4
写在最后
多年前,俞敏洪曾惨遭绑架,绑匪为了钱,连续绑架7个人,每次拿到钱就把人剁了,毁尸灭迹。
7个人,只有俞敏洪奇迹般的死里逃生。
后来绑匪落网了。
俞敏洪找到警察,他想买点二锅头,去牢里看看绑匪,跟他聊聊天。
警察觉得俞敏洪这人真天真,死囚犯怎么能去看。
“摆渡人”俞敏洪很遗憾,只能作罢。
在他心里,或许觉得即便是穷凶极恶的杀人犯,也不至于泯灭人性全部的善,和他聊聊天,也许能让对方有一丝的悔过。
俞敏洪在他的新书《不负我心》中写道:一个人除了为自己活着,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为别人而活。而为别人活着,往往比为自己活着更容易感到充实和有意义。
他还为自己写过一句墓志铭:“一个生活得还算凑合,对得起自己的人。”
摆渡人俞敏洪,在“为别人活着”的过程中,做着一个“对得起自己”的人。
而他历经磨砺,数度处在崩溃边缘,却总能绝处逢生,恰恰证明了那句经典的话:
0 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