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孝嵩是唐朝西域屯田过程中涌现出的良吏。他曾主动请缨到西域考察,先后任职北庭都护和安西副都护。为守卫西域,他亲率士卒与吐蕃战斗;为安定西域,积极劝田训士,务农重战,使安西府库充实富有,为西域的屯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。
张孝嵩,字仲山,南阳(今河南邓州)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张孝嵩仪表非凡,后考中进士,正式走上仕途。他虽是文人,却热衷军事兵法,向往去边疆建功立业,这与他日后在西域作为不无关系。
开元三年,张孝嵩出任监察御史,奉命出使廓州(今青海化隆西)。廓州地处西陲,州境虽小,却是唐朝和吐蕃争斗的前沿阵地,是边境重镇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考察后,张孝嵩发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,回京后将所见所闻上奏给唐玄宗,并请求去西域考察军情。这一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同意,并允许他可以相机行事,不必上奏朝廷。
临行时,张孝嵩的好友张九龄、韩休、崔沔、王翰、胡皓、贺知章等人前来饯行,并作诗相送,这些诗歌后被编成《朝英集》三卷。从其友人临别时赠送的诗句中,可以看出张孝嵩热切想在西域成就一番丰功伟绩的壮志雄心。也正是因为有着远大的抱负,使得他对西域形势的考察更为严谨,分析更为透彻。
当时的西域可谓危机四伏,吐蕃与大食对西域都虎视眈眈,企图控制西域,进而取得在中亚的战略优势。处于险要位置的拔汗那国(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)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。开元三年,吐蕃与大食共同扶立阿了达为拔汗那国国王,并发兵向拔汗那王遏波之进攻。遏波之被打败后,逃到安西都护府,向唐军求救。正值张孝嵩在安西都护府巡察,接到军情后,立即建议安西都护吕休璟派兵援救,以树立唐朝在西域统治的雄风。由于张孝嵩有机断专行的权力,所以吕休璟将指挥权交给张孝嵩。张孝嵩召集附近各部落的兵马万余人,从龟兹出发,采取长驱直入的策略,向西挺进数千里,相继攻克数百城,迅速到达拔汗那国境内。战斗中,张孝嵩身先士卒,率部急进,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,打消了大食等侵占西域的意图,稳固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,为唐朝在西域开展屯田提供了条件,一时威震西域。
但是,这次战役取胜后,张孝嵩不但没得到封赏,反而被人诬告贪污,关进了凉州的监狱,后又被贬为灵州(今宁夏灵武西南)兵曹参军,暂时离开了西域。但他忠心报国的意念并没有因此泯灭,反而激发出在西域创立功业的更大热情。此后,张孝嵩被重新启用出任北庭都护,开始在西域大展宏图。
张孝嵩到达西域时,正值吐蕃在西域大肆扩张势力,大小勃律国成为其主要的进攻对象。由于大勃律、小勃律地处吐蕃与西域之间,吐蕃经此西进可与唐朝争夺昭武九姓诸国,东进可控制安西四镇,所以历来是唐朝与吐蕃必争的战略要地。开元初年,小勃律国王没谨向唐朝朝贡,唐玄宗以子相待,并在小勃律国设置绥远军,使其成为防御吐蕃的前线。吐蕃为向外扩张,多次向小勃律国发起进攻,但因绥远军和大量屯田的存在而以失败告终。后来吐蕃赞普设计假道攻四镇的借口诱使没谨让道,没谨始终勒兵守境,坚守南部防线。开元十年九月,吐蕃包围了小勃律国都城孽多(今克什米尔西北吉尔吉特),又一连攻占了九城。小勃律国情势危急,没谨一面竭力抵抗,一面写信向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求救。张孝嵩深知小勃律国的重要性,立即派疏勒副使张思礼率4000名步骑兵前去增援。张思礼率兵昼夜兼程,与没谨汇合后,乘势出兵,联合夹击吐蕃军,俘斩数万人。经过此战,小勃律国失地全部收复,吐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敢出兵攻打小勃律国。由于张孝嵩的明智抉择,使得吐蕃控制西域的企图没有得逞,暂时缓解了西域的紧张局势,为唐朝在西域继续经营和实行屯垦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。
由于政绩突出,张孝嵩被调到安西都护府任副都护,接替去世的郭虔瓘,不久又任安西都护。张孝嵩任职安西都护府期间,劝田训士,务农重战,使安西府库充实富有,为西域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开元年间,西域的屯田达到鼎盛,北庭垦区成效尤为显著。
开元十二年,张孝嵩转任太原尹,离开了西域,后又出任河东节度使,封南昌阳郡公,死于任上。纵观张孝嵩的一生,任职西域是其事业最为辉煌的时期。他素有建功立业的雄心,组织士卒开垦屯田,使得西域各垦区收获颇丰,储备了大量的粮食;依靠不断壮大的实力,与吐蕃斗智斗勇,奋斗在边境维稳的事业上,保障了西域社会的安定,其在西域建立的功绩将为后人永远铭记。